网络四大表:MAC地址表、ARP表、路由表与转发表
想象一下,你在家里用手机给远方的朋友发了一条消息:“晚上吃啥?”这条消息如何从你的手机,穿越无数网络设备,最终显示在朋友的屏幕上?这一切的背后,离不开网络通信中的四张核心表格。它们就像是数据包的“导航系统”,告诉设备该往哪儿走、怎么走。
-
MAC地址表帮交换机找到设备的“门牌号”。 -
ARP表像个翻译官,把IP地址变成MAC地址。 -
**路由表(RIB表)**是路由器的地图,指引数据包的下一站。 -
**转发表(FIB表)**则是加速器,让数据包飞速前进。
这四张表虽然功能不同,但在网络通信中缺一不可。接下来,我们将逐一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,看看它们到底有啥区别,又是如何一起工作的。别眨眼,精彩马上开始!
MAC地址表:交换机的“地址簿”
MAC地址表(MAC Address Table),也叫CAM表(Content Addressable Memory Table),是交换机用来记录MAC地址和端口对应关系的表格。MAC地址是每台设备的“身份证号”,由48位二进制组成(通常写成像AA:BB:CC:DD:EE:FF这样的形式)。MAC地址表就像交换机的“地址簿”,告诉它某个设备连接在哪个端口上。
交换机是局域网的“交通警察”,负责将数据帧(网络中的最小传输单位)从一个端口转发到另一个端口。当交换机收到一个数据帧时,它会查看帧中的目标MAC地址,然后翻开MAC地址表,找到对应的端口,把数据帧送过去。如果没有这张表,交换机只能像个无头苍蝇,把数据帧广播到所有端口,既浪费带宽,又降低效率。

MAC地址表不是天生就有的,它是通过学习和老化机制动态生成的:
-
学习:当交换机从某个端口收到一个数据帧时,它会记下帧中的源MAC地址和对应的端口号。比如,端口1发来一个数据帧,源MAC是AA:AA:AA:AA:AA:AA,交换机就在表中记一笔:“AA:AA:AA:AA:AA:AA → 端口1”。 -
老化:为了保持表的时效性,交换机会定期检查表中的条目。如果某个MAC地址在一段时间内(通常是300秒)没有活动,就会被删除,防止表中塞满过时信息。
假设你家有台交换机,连接了三台设备:
-
电脑A(MAC: AA:AA:AA:AA:AA:AA)插在端口1。 -
电脑B(MAC: BB:BB:BB:BB:BB:BB)插在端口2。 -
路由器(MAC: CC:CC:CC:CC:CC:CC)插在端口3。
当电脑A给电脑B发消息时:
-
交换机收到数据帧,源MAC是AA:AA:AA:AA:AA:AA,目标MAC是BB:BB:BB:BB:BB:BB。 -
交换机记下“AA:AA:AA:AA:AA:AA → 端口1”。 -
然后查表,如果已经知道“BB:BB:BB:BB:BB:BB → 端口2”,就直接把数据帧发到端口2;如果不知道,就广播到所有端口(除了端口1),等待电脑B回应,学习它的位置。
通过这种方式,MAC地址表让交换机变得聪明起来,能精准转发数据帧,避免不必要的广播风暴。
ARP表:IP与MAC的“翻译官”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绿茶加糖-郭保升 原创,转载请保留链接: https://www.guobaosheng.com/yingjian/344.html
- 上一篇:5分钟带你了解三层交换机
- 下一篇:宽带1000M,但是电脑下载速度只有几十兆